2025 年高考后,民办本科招生遇冷的困局与破局之路

发布于:2025-07-24 阅读:1
2025 年高考后,多地民办本科招生遇冷,出现大量缺额。这源于学费高、就业竞争力弱等因素。考生和家长更重教育性价比,民办本科需聚焦特色专业、提升教学质量来破局,考生也应结合自身选校。

2025 年高考录取期间,民办本科招生遇冷成为热门话题。7 月 19 日,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数据,省内 25 所民办本科高校中,21 所提档线为本科控制线 441 分,首次志愿填报后大量招生缺额,进入征集志愿阶段。青岛恒星科技学院、泰山科技学院等曾经的热门民办本科,均“压线录取”,部分专业无人问津。

民办本科招生遇冷

这并非山东独有现象。此前中国新闻周刊报道,全国多地民办本科招生都出现遇冷甚至“断档”情况。如 2024 年广东省湛江科技学院报考缺额超 2000 人,湖南多所民办本科也招生遇冷。

曾经被视为“本科保底”的民办院校,如今为何不再受考生青睐?首先是性价比问题。民办本科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至少 20 万,而公办本科一年学费 6000 元左右,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学费多在 5000 - 8000 元。且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,民办本科毕业生起薪普遍低于公办院校,山东省 2023 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在 3800 - 4000 元区间,与高昂学费形成鲜明对比。很多企业招聘时明确表示“公办本科优先”,使得家庭对民办本科性价比产生质疑。

民办本科性价比

其次是含金量问题。在山东省普通类常规批首次征集志愿的专业分布中,民办本科专业设置“随波逐流”,扎堆开设小语种、工商管理、市场营销等专业,含金量存疑。部分民办高校为满足生师比硬性要求,短期内大规模招聘教师,评估后又裁员,教师流动性大制约办学质量。课程设置常“理论与实践脱节”,教学管理存在“形式主义”等问题,校企合作也流于形式,学生实训机会有限。

再者,公办高校扩招和职业本科崛起挤压了民办院校生存空间。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增加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,全国职业本科院校也在增多,专业设置更贴近市场需求,就业前景较好,相比之下民办本科专业陈旧同质化。

民办本科出路

不过,也有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凭借优质资源和特色专业保持吸引力,如珠海科技学院、广州软件学院等录满。民办本科并非全盘遇冷,而是呈现分化趋势。民办本科院校可通过聚焦特色专业,如新兴的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领域,提升就业竞争力;提升教学质量,加强师资力量、优化课程设置、与企业深度合作;合理定价,减轻家庭经济压力,推出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等方式破局。

对于考生来说,分数在本科线边缘的,可抓住民办本科招生遇冷的“捡漏”机会,但要结合家庭条件、专业方向和个人规划理性选择。若家庭经济允许,选优质民办本科可为未来发展打基础;若注重专业,可关注民办本科新兴专业;若经济压力大,优质专科院校也是不错选择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民办本科 招生遇冷 教育投资 就业竞争力 特色专业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