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发“未录取通知书”引热议

发布于:2025-07-27 阅读:4
近日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给未录取考生寄“未录取通知书”,内含校长亲笔信与小礼物。此举动引发网友热议,有人赞其暖心,体现人文关怀;也有人质疑是二次伤害。该传统自2006年起已有多年。

高考放榜后,录取通知书是考生们心心念念之物。但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却给未录取考生也发“通知书”,这一行为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
未录取通知书
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大学。其特色为国际化氛围、中英并重教学环境、书院制传统、通识教育、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。给未录取考生寄送“未录取通知书”从2006年开始,已成为学校传统。

近日,不少考生收到这份特别通知书。里面有校长徐扬生的亲笔信,还附赠印有校徽的笔记本或纪念品。信中,校长没讲大道理,而是通过讲故事鼓励考生。他说人生之路漫长,即便这次未被录取,未来仍可能相逢。还阐述了优秀与成功的关系,告诉考生成功代表过去,保持优秀走到哪都能发光。

校长亲笔信

对于收到“未录取通知书”,网友看法不一。有人觉得暖心,如网友感慨“这比录取通知书还让人印象深刻,感受到了校长的温暖”,还有人幽默调侃“别人家的大学,连拒绝都这么有仪式感”。他们认为学校此举体现人文关怀,让没被录取的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心,帮他们重拾信心。而且提升了学校口碑。

但也有反对声音。有网友质疑“让人白高兴一场,感觉像二次伤害”“有点‘扎心’的关怀,收到可能更难受了”。他们觉得这是当面提醒“没考上”,是往伤口撒盐。本来没考上就难过,看到别人拿录取通知书欢呼,自己收到“特殊”通知书,心里不是滋味。且录取结果网上可查,发通知书多此一举。

教育理念

其实,“未录取通知书”有无必要,关键在是否从学生角度出发。学校初衷是好的,想给学生温暖鼓励,但可能没充分考虑学生感受。未来高校可多和学生沟通,了解需求再调整做法。

此外,制作这些包裹成本不低,一个至少几百块。有网友算过,若全港高校效仿,每年要花几百万。不过,也有家长特意买同款钥匙扣,让孩子感受“被拒绝的仪式感”,一些学校也在讨论是否跟进。

这件事让更多人思考如何更好对待失败的人。正如校长信中所说,高考不是人生终点,优秀比成功更重要。这对刚经历高考的学生来说,是珍贵的提醒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 未录取通知书 高考 教育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