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卫工翻垃圾找手表:“暖心”新闻缘何引发争议

发布于:2025-07-15 阅读:2
近日,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在高温下翻8吨垃圾4小时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,此事被当地作为“暖心故事”宣传,却引发舆论质疑。人们质疑资源成本、劳动者权益等问题,也引发对公共服务边界的思考。

近日,山西大同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。广东深圳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赴大同旅游,孩子下车时不慎将儿童手表遗忘在列车上。卢女士出站后分别向大同南站派出所及12345求助。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迅速行动,将垃圾转运至焚烧发电场空地,两名环卫工人不惧脏乱,经过4个多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堆中逐一翻找,终于将儿童手表找到,并于当晚送还卢女士手中。

环卫工

卢女士一家对此十分感动,称赞大同不仅风景美,人心更美。当地媒体也将此事作为“暖心故事”进行宣传,强调大同市从12345热线响应到环卫工人执行的全流程高效协作,展现城市服务温度。然而,这样的“暖心故事”却引来了众多网友的普遍质疑。

网友质疑的焦点在于,一块价值相对普通的儿童手表,是否值得如此大费周章。环卫工4小时的人力成本加上垃圾转运费用,远超手表本身价值。而且在持续高温的天气里,环卫工作为户外劳动者,本身工作就极为辛苦,如今还要被安排花费4小时去翻找8吨垃圾,这是否缺乏了对基层劳动者的体恤与共情?另外,此次“暖心事件”只是宣传“环卫工无私奉献”,却未提防护装备与补偿,这也不免让人觉得,是将个体苦难浪漫化为政绩标签。

翻垃圾找手表

其实,当地城管部门应该不是第一次帮助市民或外地游客寻找失物,此前帮助寻找听障人士丢失的人工耳蜗、市民丢失存有重要资料的手机等事件,都获得了大众的赞赏。但这次却引发了如此大的舆论争议。主要原因在于,此次事件发生在高温天气,环卫工的工作环境更加恶劣;且儿童手表价值普通,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。

更值得思考的是,公共服务如何既有温度又有尺度?或许建立分级响应机制不失为一种方法。首先区分“紧急救命物品”与“普通失物”的区别,明确启动高成本搜索的标准,避免资源滥用。例如我国很多景区针对驴友实行了“有偿搜救”,正是基于《民法典》“自甘风险”的原则。从传播的角度看,对于此类事件,更应该宣传的是制度保障和受助者的感谢,而不是一味歌颂个体的牺牲。

公共服务

总之,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公共服务需要在满足百姓需求的同时,也要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劳动者的权益保障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公共服务真正温暖人心,而不是引发争议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环卫工 翻垃圾找手表 公共服务 争议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