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象专家预警:8月下旬全国降雨北多南少,防范灾害需警惕

发布于:2025-08-11 阅读:0
近期,多地出现强降雨。气象专家分析,8月下旬至9月初我国中东部降水“北多南少”,全国大部气温偏高。四川、重庆等地将迎大雨或暴雨,前期干旱地区要防“旱涝急转”。公众需关注气象预警,防范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。

近期,天气变化频繁,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。气象卫星监测显示,过去两天,四川、甘肃、河南、安徽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雨或暴雨。降水面从四川盆地到黄淮,雨水影响下,局地散发的强降水特征较为明显。

强降雨

眼下正处于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,今年北京、河北、青海、安徽、河南等地降水呈现出“面上不均匀、单点强度强”的特征。夏季风将水汽和热量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华北、黄淮、江汉、江淮等地,暖湿空气不断堆积,大气可降水量非常丰沛,导致降雨增多。

部分地区降水在夜间显著增强。白天太阳辐射加热地表,大气混合层深厚,达1.5千米左右,混合层内的大气受地表摩擦影响,风速较小。而到了晚上,日落后地表冷却,混合层高度骤降,离地1千米左右的空气,可以摆脱地表摩擦的束缚,风速将明显增大,输送更多的水汽和能量。同时,风速增加后形成的脉冲,以及受地形抬升等各种因素作用,更易触发对流并形成短时强降水。

气象部门提醒,未来三天,我国四川、重庆、河南、安徽以及湖北等地仍将有大雨或者大暴雨天气过程,上述地区累计降水量为50至200毫米,局地300至350毫米。需格外关注安徽、河南、重庆及四川盆地等地的地质灾害易发区,可能出现的滑坡、泥石流、中小河流洪水、城乡积涝等。

地质灾害

前期,河南、安徽等地出现高温干旱情况,本次降水将有利缓解农业旱情。但由于长期干旱,土壤结构松散,地表干裂,突降暴雨很容易形成滑坡、泥石流、山洪等地质灾害,要提高警惕。

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显示,今年华北雨季开始以来,我国降雨格局呈现“南北两条雨带”分布,福建、内蒙古等地降水极端性突出。今年,华北雨季于7月5日正式开始,与常年相比明显偏早,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早。

7月,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为历史同期最北,沿副热带高压外围北上的暖湿气流偏强,丰沛的水汽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北方地区交汇,导致华北、内蒙古等地降水异常偏多,形成位于北方的一条雨带。南方雨带分布于华南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,副热带高压偏北配合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东传,整体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对流活跃,进而有利于台风生成。受台风影响,华南及东部沿海降水异常偏多,形成南方雨带。

位于南北两条雨带中间的江淮、黄淮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,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主体稳定控制,盛行下沉气流,造成高温少雨、干旱发展的情况。

国家气候中心预计,8月下旬至9月初,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整体呈现“北多南少”的特征。气温方面,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至偏高,华东中部、华中中部、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有阶段性高温过程发生。

高温天气

随着8月下旬降雨格局变化,各地需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措施。地质灾害风险需高度警惕,特别是在山区特殊气象条件下。城市安全运行同样面临考验,降雨期间,干线公路部分积水点易积水,过往车辆和行人存在涉水风险;部分路段因雨水冲刷可能出现路基软化、过水垮塌等险情。旅游安全也需特别关注,8月正值暑期旅游旺季,各旅游景区游客流量大,同时面临高温、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,安全风险突出。

专家特别提醒,公众在防暑降温的同时也要提高防汛意识,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8月下旬天气 降雨格局 高温天气 地质灾害 气象预警

相关文章